因信得生,活在圣灵中

2016-02-04 15:42:30   阅读:105次   作者:李信源   来源:生命季刊

因信得生,活在圣灵中——罗马书第8章释义


上篇:

本章说到“因信得生”的生命,是一个活在圣灵中的生命。5:5讲过“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而在这一章中,这位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的圣灵,成了我们的释放者、引导者、帮助者。我们因有基督的灵,就是属基督的。我们因有那“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必死的身体也要活过来。靠着圣灵,我们这些“在基督里”的人,生活在自由与盼望中。罗马书第8章是圣灵引导我们“在基督里”唱出的凯歌——从第1节的no condemnation(不再定罪),到最后一节(39节)的 no separation (不能分离),在这二者之间是 no defeat(不可战胜) (参Leon Morris,p. 299)。

(一)被圣灵释放,活在基督里(1-11)

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这节经文开首的?ρα(所以,这样看来。和合本未译出),表明它和前面的经文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前面经文的结论)。但到底它和前面经文的衔接点在哪里,释经者有不同意见:(1)连在5:12-21,主要理由是这一节中的关键词“定罪”(κατ?κριµα),在新约中除本节外只出现在5:12-21这段经文的16和18节中(参Moo, p. 469);(2)连在7:1-6节,认为本节阐述了7:1-6节的意义(参Cranfield,卷上,526页);(3)连在7:25(特别是25节上半节)。但基本上,这一节可以看作是对5-7章(甚至可以回溯到3:21-26) 的论述的不同层次的回应:在“亚当里”我们都被"定罪","在基督里的就不定罪"了;我们这些"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死”的人,死刑已被基督担当,我们就不再被“定罪”了;基督救我们脱离心灵中二律交战的困境("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我们就摆脱了“定罪”的阴影。总之,这节经文宣告了一个基督十架救恩的结果:如今,在基督里的人,就不定罪了。

“在基督里”(?ν Χριστ? ?ησο?)是保罗神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保罗的神学可以称之为“‘在基督里’神学”。“在基督里”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有很清楚的指标。用6﹕4-8可以来解释保罗的这个神学短语﹕“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 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 “在基督里”是基督十字架救恩所带来的新的属灵秩序(参布鲁斯,151页)。

2.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本节开头的“因为”(γ?ρ)表明,接下来的经文要解释 “如今那些在基督里的就不定罪”的原因:因为“生命的圣灵的律,在基督里把你从罪和死的律中释放出来了”。中文和合本的“我”原文是“你”(σε)。1这个“你”对“我”的换用,对我们理解7:7-25的“我”很有帮助(换言之,7章所描述的冲突与挣扎,既是“我”的经历,也是“你”的经历)。

"赐生命圣灵的律" (? ν?µος το? πνε?µατος τ?ς ζω?ς):首先,保罗称圣灵为“生命的圣灵”(το? πνε?µατος τ?ς ζω?ς);而“生命圣灵的律”(? ν?µος)即圣灵赐下生命的法则或方法(即3-4节所描述的法则或方法)。在约翰福音14:17,主耶稣称圣灵为“真理的圣灵”(τ? πνε?µα τ?ς ?ληθε?ας),此处保罗称圣灵为“生命的圣灵”。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所以主的灵被称为“真理的圣灵”和“生命的圣灵”也非常自然。这里“释放”(?λευθ?ρωσ?ν,动词?λευθερ?ω的不定过去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即“使……得自由”,因为“主的灵在哪里,自由就在哪里”,或“主的灵所在之处,(就是)自由”(照原文直译。2 林后3:17,)。生命的圣灵,用祂自己的方法,在基督里把我从罪和死的律中释放出来了。这个方法就是: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罪和死的律”(το? ν?µου τ?ς ?µαρτ?ας κα? το? θαν?του):“罪”和“死”都带定冠词,“律”也带定冠词,且是单数形式,表明罪和死有一个共同的“律”,即罪和死有它们自己做工的“法则”。这个法则可以从5-7章概况出来。圣灵就是把我们从这样的“法则”中释放出来,使我们脱离罪和死的权势,得享基督里生命的自由。

3.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τ? γ?ρ ?δ?νατον το? ν?µου, ?ν ? ?σθ?νει δι? τ?ς σαρκ?ς):可译作“律法既然无能为力,在肉体面前一直软弱”。中文和合本的译法,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不是律法"软弱",而是肉体“软弱”。“软弱”(?σθ?νει,?σθεν?ω的未完成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律法从它一开始出现,在人的肉体面前“一直软弱”。希伯来书7:18-19,“先前的条例,因软弱无益,所以废掉了(律法原来一无所成:ο?δ?ν γ?ρ ?τελε?ωσεν ? ν?µος),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律法解决不了罪的问题。“律法本是外添的,叫罪显多”。律法可以叫人知罪,律法也带来定罪;但律法不能赦罪,不能使人脱罪、脱死和称义。人的肉体,即人强有力的罪性的活动范围,使律法在它面前软弱无力,“一无所成”。律法遭到了肉体的“抵抗”,以至于软弱(参巴特《罗马书注释》中译本页356)。事实上,神本来就没有准备用律法解决罪的问题;神所预备的是十字架。律法“有所不能行的”。律法呼唤十字架,律法的义——律法公义的要求——必须由十字架来成就。

“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 θε?ς τ?ν ?αυτο? υ??ν π?µψας);这句话在原文中特别强调神“差遣” 的是“祂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 (?ν ?µοι?µατι σαρκ?ς ?µαρτ?ας):这句话有3点值得注意,1. 神的儿子“成为肉身”,即“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使“幻影说”Docetism异端没有立足之地。2. 祂所成为的“肉身”又是“罪的肉身”,这表明祂所成的“肉身”是堕落犯罪之后人的肉身,祂要站在罪人的地位上替罪人死。3.祂所成的是“罪身的形状”,说明祂并未成为有罪的人,祂没有罪人有罪的本性。3

“作了赎罪祭”(κα? περ? ?µαρτ?ας):这是神差遣祂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的目的。“在肉体中定了罪案”(κατ?κρινεν τ?ν ?µαρτ?αν ?ν τ? σαρκ?):当神差派祂儿子成为肉身的形状并以祂为赎罪祭之后,神就在这肉身中定了罪的罪。

【补充说明】τ? γ?ρ ?δ?νατον το? ν?µου (律法的无能)指的是律法内在能力的缺乏。由于它本身有让人知罪的功用但没有除罪的能力,所以当面对“肉体”(τ?ς σαρκ?ς)时,律法就“软弱”了。在神的救恩计划中,律法不是用来除罪的,所以神叫律法显出它“无能”的本相。神拯救的旨意是,差派他的儿子成为那使律法变得软弱的有罪之肉身的“形状”(?ν ?µοι?µατι σαρκ?ς ?µαρτ?ας), 并在这由基督所取的肉身中,定了罪的“死罪”(περ? ?µαρτ?ας κατ?κρινεν τ?ν ?µαρτ?αν ?ν τ? σαρκ?)。注意:基督所成的是罪身的“形状”,不是具有本体意义的“罪身”,换句话说,耶稣取的是形状而不是罪性。κατ?κρινεν(不定过去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的主语是? θε?ς。分词π?µψας(不定过去式主动态分词主格阳性单数)带出的子句,可译作“以罪身的形状差派了他自己儿子的(神)”,形容词功用,也很像是神的同位语,修饰? θε?ς。

4. 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3节讲“生命之灵”的“律”(法则),4节讲目的:“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律法的义”(τ? δικα?ωµα το? ν?µου) , 这个短语曾出现在2﹕26,那里译作“律法的条例”(τ? δικαι?µατα το? ν?µου),“条例”一词是复数,指律法对人提出很多公义的要求(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w),人达到这些要求,就可以称义(但事实上人绝对无法达到律法公义的要求)。本节的“律法的义”同样是指律法公义的要求,但此处的“义”是单数,提醒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律法公义的要求。律法公义的要求,犹太人靠行律法无法达到,外邦人靠善行,靠文化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无法达到。要想让律法的义“成就”(πληρωθ?,不定过去式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必须照着圣灵的引导而活,而不是照着肉体的原则而活。“随从”(περιπατο?σιν)的原意是“行走”,引申为 "遵从"、"活"(to live)。

5.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

开头的γ?ρ(因为)表明这节经文要进一步说出前一节的原因。“体贴”(φρονο?σιν,动词φρον?ω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思想,把心思放在……上面,站在……一边。此处是说,那些“随从肉体的人”(为肉体而活的人),是为着追求满足肉体的需要;他们想肉体(在这里是拟人化)之所想,站在肉体一边来和圣灵作对。“随从圣灵的人”则相反,他们想圣灵之所想,站在圣灵一边来胜过肉体。福音书中(马太福音16:21-23),当主耶稣向门徒指示祂的十字架之后,彼得拦阻祂说:“万不可如此”,主对彼得说,“撒但,退到我后面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此处“不体贴神的意思”中的“体贴”(φρονε?ς)就是这个字。保罗对腓立比信徒说,“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το?το φρονε?τε ?ν ?µ?ν ? κα? ?ν Χριστ? ?ησο?),意思也是,我们要“体贴”耶稣的心肠,拥有主耶稣的性情,把主耶稣心中所想的、所有的,放在我们心中。

6.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τ? γ?ρ φρ?νηµα τ?ς σαρκ?ς θ?νατος):这里的“体贴”是名词(5节的“体贴”是动词),指随从肉体的心思意念,以及为满足肉体的需要而涌动的欲望;也可以指肉体所导致的结果。总之,体贴肉体,结果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τ? δ? φρ?νηµα το? πνε?µατος ζω? κα? ε?ρ?νη):和“体贴肉体……”是平行句。这两句平行的经文,有两个对比:“体贴肉体的”与“体贴圣灵的”,“死”与“生命(和平安)”。“平安”是指借着圣灵的工作,我们在基督里与神和好(参5:1)。“平安”是基督徒“生命”的特征,与之相对的是与神隔绝或与神为敌。因此,7节说,“体贴肉体,就是与神为仇”。

7. 原体贴肉体,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原来”(δι?τι,所以) 一词,带出一个由6节下半节而来的结论:体贴肉体,就是处在与神为敌的状况中。“因为不服神的律法” (τ? γ?ρ ν?µ? το? θεο? ο?χ ?ποτ?σσεται):“与神为敌”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顺服神的律。“(顺)服”(?ποτ?σσεται) ,为军事用语,指军阶低的顺服军阶高的人;是动词?ποτ?σσω的现在式被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有持续与被动的意味。

连基督徒也是“内心顺服神的律”,但“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以至于在二律交战的光景中,痛苦地挣扎与呼喊。“也是不能服”(ο?δ? γ?ρ δ?ναται):人在“顺服神的律”的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在成圣的道路上,“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体成全”(加拉太书3:3),是不可能的。

8. 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

持续地活在肉体中的人,他们的“不能”,不但表现在“不能服”神的律法,也表现在“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属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正如彼得不体贴神的意思,拦阻基督的十字架,受到主的责备,当然不能得神的喜悦。

9. 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这一节把人称代词又换回到“你们”(最近的一次是在7:4)。保罗想到他的收信人是“在罗马的圣徒”,于是把7,8两节讨论的状况和他们进行了对比。从第1章中可以看到,保罗对罗马信徒有不错的评价,称他们是“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1:6),为他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而感谢神(1:8)。所以他在此处说,“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µε?ς δ? ο?κ ?στ? ?ν σαρκ? ?λλ? ?ν πνε?µατι),可直译作:“然而你们并非在肉体中,乃是在圣灵中。”这个陈述句被放在本节经文的最前面,肯定是保罗所强调的内容。至于和合本放在前面的“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ε?περ πνε?µα θεο? ο?κε? ?ν ?µ?ν),原文中是跟在“然而你们并非在肉体中,乃是在圣灵中”这个主句后面的。这个假定句虽然是用ε?περ(如果)所引导,但其假定的色彩并不强烈;它更像是在强调一个事实,即,“有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住(在)”(ο?κε?,动词ο?κ?ω的现在时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在此是一个极宝贵的字,强调了一个圣灵内住的事实,并且是持续地“住在”罗马信徒心里,掌管着他们的生命,决定着他们的属灵地位。9节下半节“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ε? δ? τις πνε?µα Χριστο? ο?κ ?χει, ο?τος ο?κ ?στιν α?το?),是保罗对上半节的补充说明。一方面,他用两个否定词(ο?κ,没有,不)说出一个肯定的真理,即“人属于基督的标志,就是拥有基督的灵”;另一方面,也更加肯定了罗马信徒因“有神的灵住在心里”,就是“属基督的”这个事实。“神的灵”(πνε?µα θεο?)和“基督的灵”(πνε?µα Χριστο?)是同一位灵,即圣灵。基督的神性,是使徒保罗所格外强调的。

10.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基督借着他的灵住在你们里面,这就表明虽然你们的身体因罪而注定死亡,但是基督借着他的灵住在你们里面的事实也意味着:你们的身体也是注定要复活的(因基督自己的复活,以及圣灵赐生命的事实)。(Fee,参冯荫坤卷二599)

9节说“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这里说“基督在你们心里”。当“神的灵”(也是“基督的灵”)住在我们心里时,神也就在我们心里,基督也就在我们心里了。父神和主基督是借着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基督若在你们心里”(ε? δ? Χριστ?ς ?ν ?µ?ν),是一个强调“事实确实如此”的条件句。基督在我们心里,证明我们是被圣灵重生在基督里的人,已经与基督有了真实的生命联系。 “身体就因罪而死”(τ? µ?ν σ?µα νεκρ?ν δι? ?µαρτ?αν):身体受罪的影响,或承受罪的后果,必须经历死亡(生物意义上的死亡,希伯来书9: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的死亡)。虽然如此,住在我们里面的 “生命的圣灵”(2节),却为着我们已经被称义的缘故,将永生赐给我们。“心灵却因义而活”(τ? δ? πνε?µα ζω? δι? δικαιοσ?νην)中的 "心灵",最好理解作“圣灵”。“死”(νεκρ?ν)在原文中是形容词,“活”(ζω?)在原文中是名词,即 “生命”。这个区别值得注意。人的“身体”是要“死”的,但“基督的灵”却是“生命”。身体的死,是短暂的;圣灵赐下的生命,是永远的。

11. 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借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本节开头的“然而”(δ?)要带出肉身复活的真理。“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τ? πνε?µα το? ?γε?ραντος τ?ν ?ησο?ν ?κ νεκρ?ν),就是9节的“神的灵”,但这里特别强调,这位神正是那叫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者。这位叫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者,就是耶稣基督的父神,为着我们是属基督的缘故,为着我们已经被称义有永生的缘故,就借着祂的灵(那有复活大能的灵),叫我们“必死的身体”(τ? θνητ? σ?µατα)再活过来。“内住的圣灵是将来复活的保证”(F. F. Bruce)。

“使……活过来”(ζ?οποι?σει,动词ζ?οποι?ω的将来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赐给生命。

9节出现过的“住(在)”(ο?κε?,动词ο?κ?ω的现在时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又再一次出现;本节也出现了另一个“住(在)”(?νοικο?ντος,动词?νοικ?ω的现在式主动态分词所有格中性单数,强调圣灵的“内住”,并且是持续地“内住”)。

本节中“叫……复活者(的)”,两次都是以分词形式出现的:(1)το? ?γε?ραντος:不定过去式主动态分词所有格阳性单数;(2) ? ?γε?ρας:不定过去式主动态分词主格阳性单数。

(二)由圣灵引导,作神的儿子(12-17)

12. 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

“这样看来”(?ρα ο?ν):推论意味较强的用词,表明对前面一个段落(1-11节)要作一个结论,并带出新的话题。“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φειλ?ται ?σµ?ν, ο? τ? σαρκ? το? κατ? σ?ρκα ζ?ν),直译作:“我们是欠债的人,但不是对肉体(欠的),(以至要)顺从肉体去活。”既然保罗说“我们是欠债的人”,但又不是“欠肉体的债”,那我们是欠谁的债呢?根据前面的经文,答案是不难找到的。是谁把我们从罪和死的律中释放出来的呢?是谁住在我们心里,叫我们成为属基督之人的呢?那叫基督从死里复活者又是借着谁,叫我们必死的身体再活过来的呢?圣灵。也就是说,我们欠了圣灵的债,因此,我们要顺从圣灵而活。 4至于肉体,作为人的罪性及旧生命、旧性情的载体,我们这些属基督的人对它再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去顺从它,为它而活,替它卖命了。

13.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

这一节又把人称代词由“我们”换成了“你们”(这一点由动词“活着”显明出来),使得这里的警告更有针对性。“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ε? γ?ρ κατ? σ?ρκα ζ?τε µ?λλετε ?ποθν?σκειν):这是接着前一节所提出的警告。我们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它活着;但如果"你们"真的要顺从肉体活着,就必要死。“活着”(ζ?τε结ζ?ω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二人称复数),持续地顺从肉体活着,如6:2所说的“仍活在罪中”。“必要死”(µ?λλετε ?ποθν?σκειν),也是将要死的意思,持续性地趋向死亡。顺从肉体而活的状态,就是将要死亡的状态。这样的“活着”就是“必要死”!

然而,另一种生命状态正好与此相反——“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ε? δ? πνε?µατι τ?ς πρ?ξεις το? σ?µατος θανατο?τε ζ?σεσθε)。我们是欠债的人,欠圣灵的债。生命的圣灵用祂自己的“律”(基督的十字架),把我们从罪和死的律中释放出来,我们对圣灵就有了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顺服祂的带领,必须体贴圣灵的事(因为“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8:6)。“靠着圣灵”(πνε?µατι)的意思是,真正“治死”身体的恶行,靠我们自己是做不到的,圣灵才是圣洁生命能力的源头。“治死身体的恶行”(τ?ς πρ?ξεις το? σ?µατος θανατο?τε):“治死”(θανατο?τε)是现在时态,表明“治死”身体的恶行,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行动与过程;“恶行”(τ?ς πρ?ξεις) ,是复数,指身体的各种恶行。这里的“身体”(σ?µατος)和上半节“顺从肉体”的“肉体”(σ?ρκα),是两个不同的字。这个“身体”是“肉体”(即罪性)转变为恶行的媒介和工具。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各种恶行”,是借着十字架,因为“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加拉太书5:24-25)“必要活着”(ζ?σεσθε),将来时态,但不是指将来复活进入永生,而是指当我们治死身体的恶行的过程中,我们就必定是活在圣灵中的人了。

我们的信仰充满了这一类似非而是的真理:活着就是死亡,治死就得活着。主自己也说过,“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4)

14. 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

保罗用“因为”(γ?ρ)一词把本节和13节下半节的意思连接起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其实就是“被神的灵引导”;我们不仅“必要活着”,而且是以“神的儿子”的身份“活着”。“活着”是生命特征,“儿子”是身份与地位特征。让我们以“神的儿子”的身份和地位“活着”,表明神在基督里拣选我们的旨意,和圣灵在我们生命中工作的完整性。“引导”(?γονται ?γω的现在式被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复数):领路,带领。被动态表明“引导”我们,是圣灵的作为。

圣灵是真理的圣灵,是生命的圣灵,圣灵也是为我们指引道路的圣灵。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的灵(圣灵)也是道路、真理、生命之灵。圣灵的“引导”,是指祂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并从道路、真理、生命三个方面在我们的信仰中展开工作:祂引导我们(沿着对的道路)归向基督,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圣灵也将基督的生命赐给我们(并叫这生命结出圣灵的果子)。

15.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这一节要这样理解才好:你们所领受的圣灵,不是一个叫人遭受奴役的灵,以至于再回到作奴隶时的心灵恐惧中;你们所受的(这位圣灵),乃是一个叫你们被收养、以至拥有儿子身份的灵,靠着他,我们(可以以儿子的身份)呼叫:“阿爸,父啊!”

开头的“因为”(γ?ρ)所带出的内容是用以支持与解释14节的。“奴仆的心”(πνε?µα δουλε?ας),原文直译就是“奴隶身份的灵”,意思是“一个会使人受奴役的灵”。“仍旧惧怕”(π?λιν ε?ς φ?βον):再回到 (以前作奴隶时的) 恐惧状态。这里的“奴役”与“恐惧”,最宜于解为被罪奴役以及怕其后果,即定罪与死亡(Byrne,转引自冯荫坤,卷二,625页)。这个解释涵盖了所有未信主之人的情形:犹太人是在罪的奴役之下,律法挑动罪恶(7:5),罪利用律法导致死亡(7:11-12);外邦人也是在罪的奴役之下,他们没有神(弗2:12),也没有盼望(同上;帖前4:13)两种人都活在对死亡及审判的惧怕中(冯荫坤,卷二,626页)。“神的儿子”所领受的灵,当然不会是这样的“灵”(圣灵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奴役,因为“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 林后3:17)。保罗提出“奴仆的灵”的说法,又用“不是”(ο?)否定它,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他的真正意图,即指出,“你们所受的乃是儿子的灵”。“儿子的心”(πνε?µα υ?οθεσ?ας): 直译作“(有)儿子名分的灵”,意思是“一个可以赐予作儿子之名分的灵”,或“一个可以收养(某人)作儿子的灵”。“神的儿子”所领受的圣灵,正是这样一位“灵”。靠着这位圣灵,我们可以称呼神为我们的“阿爸父”。“我们呼叫”(κρ?ζοµεν) ,是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动词,表明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儿子的名分,我们可以随时,且持续地称神为我们的“阿爸,父”。“阿爸,父”(Αββα ? πατ?ρ),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向神祷告的用语(见马可福音14:36),“阿爸”(Αββα)是亚兰文???的音译,为呼格;“父”(? πατ?ρ)是希腊文,带定冠词。后面的“父”解释和加强了前面的“阿爸”,是一个表达子对父的顺服和爱戴的称呼,包含着一种关系上的亲密与确定性。也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连续两次呼喊“阿爸,阿爸”,马可在记载主的祷告时,保留了第一个“阿爸”(以亚兰文的发音记录下来),而将第二个“阿爸”以希腊文记录下来。“阿爸,父”这个双重的称呼,在初代教会可能广为人知。保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此处使用这个称呼,以证明“凡被圣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

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

这节经文因为没有连接词,显得相对独立一些,但在意义上仍然和13节下半节到15节密切相关。这节经文可直译作:“圣灵亲自和我们的灵共同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的心”(τ? πνε?µατι ?µ?ν):即“我们的灵”,我们里面一个非物质的存在,可以和神的灵相通;神的灵借着“我们的灵”掌管与支配我们的全人。此处的“我们的灵”带有定冠词,特指存在于我们里面的“灵”,与前面的“圣灵”(τ? πνε?µα)有别。

“同证”(συµµαρτυρε?: συµµαρτυρ?ω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共同确认,一同见证。这个现在时态的动词表明,圣灵持续地在作这个见证。这个动词的用法告诉我们,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首先是圣灵自己的工作(祂“亲自”见证);但圣灵在我们领受祂的时候,也把我们已经拥有“儿子名分”的信心,放在“我们的灵”里,使我们确信,借着神儿子耶稣基督十字架的工作,我们已经与神和好,并与神确立了新的关系——祂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我们是祂的儿女。当我们呼求神为我们的“阿爸,父”时,“我们的灵”就参与了圣灵的见证——与祂一同见证“我们是神的儿女”。

这节经文中的“儿女”(τ?κνα)是中性词,可译作“孩子”或“后裔”,包括男性与女性。本节的“儿女”(τ?κνα )和14节的复数名词“儿子”(υ?ο? ),由上下文看,意义相同。

17.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第17节是一节承先启后的经文,一方面把我们蒙福的身份由“儿女”带入“后嗣”,一方面叫我们以“后嗣”的身份,与基督同得属灵的产业:一同受苦,一同得荣耀。“后嗣”(κληρον?µοι):继承人,可指在律法意义上被指定为继承者的人,或接受某物为财产的人。既然我们被圣灵引导(“凡被圣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圣灵又与我们的灵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那么我们就是“后嗣”,就是可以继承产业的人。首先,我们是“神的后嗣”(κληρον?µοι µ?ν θεο?),由神所设立,神是我们产业的源头(如诗篇16:5-6所说,“ 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 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其次,是“和基督同作后嗣”(συγκληρον?µοι δ? Χριστο?),我们得成为后嗣,是基于基督的工作;我们是在基督里得着神儿子的名分;基督又被神立为“承受万有的”(κληρον?µον π?ντων,希伯来书1:2),如此一来,“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

“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ε?περ συµπ?σχοµεν ?να κα? συνδοξασθ?µεν):和基督“一同受苦”,是我们与基督“同作后嗣”的生命特征之一。基督的“必须”(参马太福音16:21),也要成为门徒的“必须”。正如基督“必须”上十字架,门徒也必须背着十字架跟从主。十字架带来荣耀。所以,与主一同受苦的基督徒,也必定与他一同得荣耀。彼得前书4:13说,“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一同受苦”(συµπ?σχοµεν: συµπ?σχω 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一人称复数):这个现在时态的动词表明,为基督和福音的缘故受苦,是基督徒的经常性的生活内容。

“一同得荣耀”(συνδοξασθ?µεν , συνδοξ?ζω的不定过去式被动语态虚拟语气第一人称复数):该字的被动义为,与人分享荣耀,同得荣耀。“荣耀”的内容在18-39节中。在主耶稣身上显出的荣耀,就是我们与主同得的荣耀。(待续)■

注释:
1. 参Metzger的说明。 p. 456.
2. 原文是:? δ? κ?ριος τ? πνε?µ? ?στιν: ο? δ? τ? πνε?µα κυρ?ου, ?λευθερ?α.
3.《现代中文译本》将此句译成“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使祂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为要宣判人性里面的罪,把罪除去”。这种言论,有点像法利赛人说耶稣靠鬼王赶鬼。
4. Cranfield认为,否定词ο?的位置强有力地说明,保罗原来是想要以如?λλ? τ? πνε?µατι το? κατ? πνε?µα ζ?ν(而是欠圣灵的债,去照着圣灵而活)的话接续在12节的末了,但却为了要插入13节上半的警告而中断(氏着《罗马书注释》卷上,556页)。Cranfield的推断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由于其答案不言自明,保罗可能确实故意省略了欠债的真正对象。事实上,在13节下半节中已经把答案再一次提示出来了。


下篇:

罗马书第8章,说到“因信得生”的生命,是一个活在圣灵中的生命。8:1-11表明,在罪与死中挣扎的罪人,因信称义,被圣灵释放,得以活在基督里。12-17节,更进一步说到他们是由圣灵引导,由罪之奴仆的身份,转变为神儿子的身份。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会看到圣徒在圣灵的帮助下,对将来的荣耀充满盼望(12-17节);并且靠着爱我们的主,在任何环境中都得胜有余(31-39节)。

(三)得圣灵帮助,盼望将来的荣耀(18-30)

【18】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这节经文以保罗的“我想”(Λογ?ζομαι)开头,并非意味着,使徒要把他的一个主观想法或主观愿望,分享给罗马书的读者。紧跟在“我想”后面的γ?ρ(“因为”,和合本未译出),帮助我们在 前面的经文中,找到了“我想”的根源:我们的身份改变了(成了“神的后嗣”,并与基督“同作后嗣”);我们如果以这样的身份与基督一同受苦,我们也必会与基督一同得荣耀。

而且这“荣耀”之大,是我们为主受的那点苦难无法相比的(他在另一处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换句话说, 保罗从他对福音的理解,深信现今的苦难若与将要显明的荣耀相比,乃是微不足道的事(Cranfield,卷上,575页)。

注意,保罗此处并非说,苦难,特别是为主和福音的缘故受苦,是没有价值的。而是说,苦难不能和将来的荣耀等量齐观。主耶稣“胜过了世界”,来自于这位得胜的荣耀之主的能力,使我们可以承受苦难,甚至于超越苦难,“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

“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τ?ν μ?λλουσαν δ?ξαν ?ποκαλυφθ?ναι ε?ς ?μ?ς)有4点值得我们思想:(1)这“荣耀”是将来要显给我们的(参30节中的“得荣耀”);(2)向我们“显(明)”荣耀的是神(被动态不定词?ποκαλυφθ?ναι的隐藏的主语是神),荣耀也是神的荣耀;(3)最后神也要让我们“得荣耀”,而且是与基督“一同得荣耀”(17节);(4)荣耀的内容是我们的得胜与复活。

在我们的信仰与生活中,“苦楚”如影随形,可摸可触,是能够真实感受到的;而荣耀和盼望却常常隐藏在我们信心的深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目光会太多地落在“苦楚”上,而不能凝视“(那)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但如果我们用信心抓住圣灵藉使徒所说这句话中的应许,“苦楚”就被“荣耀”超越了。

【19】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

在18节中,我们看到的“荣耀”,是“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换言之,那“荣耀”对我们来说,虽已存在,但却仍是隐藏的(参Cranfield引屈梭多模,576页)。19节要说明的是,不但我们这有神儿女名分的人,在等候那将要显于我们的荣耀,连“受造之物”也翘首以盼—“切望等候神的众(儿)子显出来”。“切望”(?ποκαραδοκ?α):带着期待的心情伸长脖子观看,翘首盼望。“受造之物”(τ?ς κτ?σεως,此处为所有格):指人类以外的受造界。“等候”(?πεκδ?χεται):急切地、坚持不懈地等待。“切望”、“等候”都是将“受造之物”拟人化了。神的救赎是宇宙性的,被造之物引颈盼望着神“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21:5)的那一天。

【20】 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它如此的。

在19节提出受造之物的“切望”与“等候”,20-22节就要解释为什么。“服在……之下”(?πετ?γη,?ποτ?σσω的不定过去式被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顺服,被置于……之下。被动态表明受造之物并不情愿被置于“虚空之下”,因为“受造之物”自身并未犯罪(犯罪的是人类),但它却不得不受人犯罪堕落后果的影响;所以此处说,它“不是自己愿意”(ο?χ ?κο?σα)。

“虚空”(τ? μαται?τητι)指空虚与混乱。这个字曾出现在以弗所书4:17,讲基督徒不可像外邦人一样,存“虚妄的心”行事,指人心充满空虚、混乱,人生无目的、无意义,全无永恒的观念。人的“虚空”,是人犯罪堕落的结果;大自然也受到罪的影响(参创世记第3章)。

“那叫它如此的”就是神,神是创造之主,唯有祂可以叫万物“服在”任何状态下。21节中翻译成“指望”(?φ' ?λπ?δι)的介词短语,原文中在本节的末尾。用“指望”一词把20和21节连起来,意思是,服在虚空之下的受造之物,是带着“指望”“服在虚空之下”的,这“指望”就是,“脱离败坏的辖制……”

【21】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享原文作入〕。

上一节说,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它自己愿意的。那么它所愿意的,或所指望的,是什么呢?就是“受造之物自己能从腐败之奴役中被释放出来,进入神儿女荣耀的自由中”(直译)。如同人因犯罪堕落而作了罪的奴仆一样,受造之物也因罪的影响而被置于毁灭与腐败的奴役之下(全球性的环境公害正可以说明这一点)。创世记说,神设立人为受造之物的治理与管理者;然而,犯罪堕落的人类却成了大自然的破坏与践踏者。“脱离败坏的辖制”,意思是被从败坏或毁灭的奴役中释放出来。“脱离”为被动态动词,说明受造之物自身无力脱离这种状况,唯有神可以释放它,或使它脱离。所以,受造之物的“指望”是对神的“指望”。为什么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呢?因为神的众子完全显明出来之时,也是神的救赎计划最后成全之时;神的儿子将得着所应许的自由与荣耀,受造之物也将被神所更新,进入一种无罪恶影响、无败坏所辖制的“荣耀的自由”状态中。

【22】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22节是关于“受造之物”话题(19-21节)的一个总结。整个受造之物被拟人化为一个正在经历产痛的孕妇,发出痛苦的呻吟。受造之物也是在“指望”中“叹息劳苦”,等候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

【23】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

“不但如此……就是……”(ο? μ?νον δ?… ?λλ?…):这个转折连词结构表明,前几节讲受造之物在指望中“叹息劳苦”,目的是带出“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之人的“叹息”与“盼望”。“圣灵初结果子”(τ?ν ?παρχ?ν το? πνε?ματος):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所结的第一批果子,最初的果子,圣灵所赐最初的福气—因信称义,与神和好,在基督里被释放,被圣灵引导,得称为神的儿女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圣灵初结”的“果子”中。然而,由于我们还没有品尝到圣灵所赐之福的全部滋味,所以在自己的里面仍然还在“叹息”。

“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υ?οθεσ?αν ?πεκδεχ?μενοι),直译作“正等候儿子的名分”。从属灵的实际上看,我们已经得着儿子的名分,但与这名分所伴随的所有的福气我们并未完全得着,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未“得赎”。我们仍活在会朽坏的身体中。有一天,这必朽坏的要变成不朽坏的。必须在“已然”与“未然”的亮光中来理解这节经文。

【24】 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看的呢〔有古卷作人所看见的何必再盼望呢〕?

我们是在盼望中得着神的救恩,但我们所见到的“盼望”,并不是“盼望”的全部。神的整个救恩计划是一个完整的“盼望”(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所描述的就是这个“盼望”),目前这个“盼望”只是一定程度地实现在我们身上;实现在我们身上的,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我们所能“看见”的。但“所见的盼望”并非是盼望的全部。我们不再盼望那已经实现在我们身上的盼望。我们盼望着这个“盼望”中尚未实现的部分(虽然我们的信心告诉我们神一定会为我们成全),这就是我们身体的得赎。

【25】 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我们既然正在盼望着我们尚未看见的,就要以坚忍的心等候。“盼望”(?λπ?ζομεν)与“等候”(?πεκδεχ?μεθα)都是现在时态动词,都有持续性的含义。“忍耐等候”是基督徒属灵操练的重要内容,它否定了今天盛行的成功神学,将一切想通过走捷径而到达目的地之人的路子给切断了。“忍耐等候”不是守株待兔,它的属灵含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这里的“等候”,和某些人教导的“倒空自己”的“等候”南辕北辙。这里的“忍耐等候”是背十字架跟从主的具体实践。

【26】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况且”(?σα?τως)一词亦可译作“与此同时”。在我们“忍耐等候”时,我们的信心、爱心、耐心,甚至体力,都会遇到挑战。我们会软弱。然而我们在这一节经文中听到最得安慰的话,“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

“帮助”(συναντιλαμβ?νεται)是现在时态动词,圣灵的帮助是随时的、持续的。神 “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篇46:1)。Matthew Henry指出,我们在祷告的事情上常有两样软弱:(1)就所求的内容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祷告,传道书6:12说, “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主也对门徒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马太福音20:22)Matthew Henry说,我们喜欢为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祷告,像愚昧的孩子,总想在果子尚未成熟之前,就把它们摘下来吃掉。(2)就祷告的态度说,我们不知道如何祷告。单知道要做好的事情并不够,还要晓得如何把事情做好,做得有条不紊。有时我们会没有恩典的同在,缺少热情,思想游移不定。然而,“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说不出来的叹息”(στεναγμο?ς ?λαλ?τοις):圣灵的“叹息”是超越了我们的语言所能表达的“叹息”。圣灵用祂的“叹息”帮助我们的“叹息”以及我们的“叹息”中所包含的“软弱”。这是“圣灵的爱”的表现。被译作 “叹息”的这个词,在22-27节中共出现3次。圣灵的“叹息”是对应着前面“一切受造之物”的 “叹息”和“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叹息”说的(参Cranfield《罗马书注释》上册)。什么是圣灵所发出的“说不出来的”或“无声的”“叹息”?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所用的“语言”,是不明白神旨意的人所无法明白的,这是神奥秘的“叹息”。

“我们……祷告”(προσευξ?μεθα):我们为自己祷告;“(圣灵)祷告”(?περεντυγχ?νει ):圣灵不是为自己祷告,而是替我们代求。

【27】 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鉴察人心的”(? δ? ?ραυν?ν τ?ς καρδ?ας):就是那位查验人心的神(诗篇139:1-2)。“晓得圣灵的意思”(ο?δεν τ? τ? φρ?νημα το? πνε?ματος)是说,神知道圣灵之所想,因为圣灵是神的灵;圣灵也最清楚什么是神儿女生命中所需要的。圣灵也是我们祷告的榜样,祂不是照着自己的旨意求,乃是照着父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圣灵和主耶稣在顺服父神的旨意方面是相同的。

【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这节经文被引用得很多,但解释起来也很困难。主要难处是,这节经文没有主语。经文中的主要动词συνεργε?(使……互相效力),是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因此,“爱神的人”(το?ς ?γαπ?σιν τ?ν θε?ν,间接受格复数)、“万事”(π?ντα,直接受格复数)都不可能是“使……互相效力”的主语。虽然本节中的“神”(τ?ν θε?ν)是单数形式,但由于是直接受格,也不能作限定动词的主语。这样一来,就要到前一节找συνεργε?的主语。27节的主句中的主语是“(那)鉴察人心的”(? ?ραυν?ν τ?ς καρδ?ας)。从语法和逻辑两方面看,“(那)鉴察人心的(神)”可以看作是συνεργε? (使……互相效力)的主语。这节经文可如此翻译:然而我们晓得,神使万事(或万物)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就是按(神的)旨意被召的人—得着益处。“益处”(?γαθ?ν)所包含的内容,将在29-30节得着说明。

“万事”(π?ντα):Cranfield认为,此处“万事”主要所指的,是18节中“现今的苦楚”;他说加尔文在其注释中称之为“逆境”或“十字架”。Cranfield补充说,这一点是确实的,可由35-39节得到证实(参氏着《罗马书注释》,卷上,604页)。必须说明,根据上下文,把“万事”理解为“逆境”并非不可;但理解为“十字架”,则一定是对保罗关于十字架之神学思想的误解。在保罗书信中,从来没有把苦难或逆境等同于十字架的观念。罗马书唯一一次提及“十字架”之处,是要把“我们的旧人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本章35-39节中所提及的患难等,不是十字架,而是基督徒经历十字架大能的环境。

“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το?ς κατ? πρ?θεσιν κλητο?ς ο?σιν),是“爱神的人”的同位语,起描述和解释作用。我们是“按神的旨意被召的人”,也是按照神的旨意回应神呼召的人。神的呼召,是爱的呼召;我们的回应,也是爱的回应。不是我们拣选了神,乃是神拣选了我们。“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翰一书4:10)。但我们却被神的爱所激励,会回应祂的爱,并以神所赐的生命,来落实“爱神”这个“律法和先知的总纲”。

【29】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29-30节是对28节整节经文的说明,特别是对其中的“益处”(?γαθ?ν)的详细解释。随着神整个救恩计划的展开,我们在这两节经文中(如同在5章3,4节中),也看见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因为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又叫他们得荣耀”。

29节的“因为”,是为了带出29-30节的解释性内容,为要说明什么是神要“爱神的人”得着的“益处”。

“祂预先所知道的人”(ο?ς προ?γνω):就是28节所说的“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这些人是神“预先知道的”。“预先知道”应该从关系层面来理解。如果不从关系层面理解,就会对神的无所不知的属性造成伤害。整个人类,无论得救或灭亡的,没有人是神“预先”不知道的。神所“预先知道的人”,就是指与神预先有关系的人,就是神在创世以先,在基督里所拣选的人(弗1:4)。

“就预先定下效法祂儿子的模样”这句话表明,神对“祂预先所知道的人”的计划,就是让他们“效法祂儿子的模样”;而这个计划,是神“预先定下” (προ?ρισεν)的。神在实施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先是叫祂的儿子“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叫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即预先和祂有关系的人),被圣灵重生在基督里,使他们拥有儿子的名分,并与基督同死同活,成为背十架跟从基督的人,怀着末日复活的盼望,最后得着与基督一样荣耀的身体。这些人既有了神的儿子的名分,也就是基督的“弟兄”(从名分上说),在这“许多弟兄中”,神的儿子是“长子”(πρωτ?τοκον),这是神的目的(原文的结构说明了这一点:ε?ς + τ? ε?ναι + α?τ?ν πρωτ?τοκον ?ν πολλο?ς ?δελφο?ς)。

29节中的“预先知道”和“预先定下”,都是神在世界被造以先,在基督里所作的。30节中的 “呼召”、“称义”、“得荣耀”则是在神的救恩历史中完成的。虽然“呼召”(?κ?λεσεν)、“称义”( ?δικα?ωσεν)、“得荣耀”(?δ?ξασεν)三个动词都是不定过去式,但却都包含着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过程性意义。

(四)靠着爱我们的主,得胜有余(31-39)

【31】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 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神的计划既然如此周密完整,“面对着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们既是神所预先知道的,是神预定的,是神呼召的,是神称义的,是神赐荣耀的—神既为我们作成这一切,谁还能改变神从创世以先已经在基督里为我们所定下的计划呢?在我们的背后是神,谁能抵挡我们呢?

“神……帮助我们”(? θε?ς ?π?ρ ?μ?ν):几乎是一个和“基督为我们死了” (Χριστ?ς ?π?ρ ?μ?ν ?π?θανεν)在意义上完全相等的句子(此处的介词?π?ρ译作“帮助”略显薄弱,但似乎也只能如此),可意译作“神既叫祂的儿子为我们死了”。

从31节开始,保罗发出一连串的反问,逐渐把基督十字架为我们带来的荣耀推向高峰。

【32】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是一个确凿的事实,神没有(为祂自己)留下祂的儿子;恰恰相反,为我们众人的缘故,神把祂舍弃了。“舍了”(παρ?δωκεν)的意思是把(某物)给(某人),和“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的“赐给”(δ?δωμι)意思相近。 “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赐给我们” 中的“万物”,即28节中能叫我们得“益处”的万物。“赐给”是带着恩典赏赐。这句话意味着,万物因基督而有价值;而且万物也是借着基督,才能在神的手中 “互相效力”,叫我们这些“爱神的人得益处”。这是一个基于“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的事实而有的应许;这也是一个末世性的应许,到主再来时才能彻底成就。

【33】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 有神称他们为义了〔或作“是称他们为义的神吗?”〕。

保罗使用“控告”和“定罪”(34节)这类法律用语,显然是把末日审判的场景预先展示在这里,叫我们晓得所有“神所拣选”、被神称义的人,在末日审判中,谁也不能再到神的审判台前(注意介词κατ?在此处的意思:上前〔对某人提出控告〕),对他们提出“控告”,因为神的儿子已经为他们死了,神已经把祂儿子的义因信加在这些“神所拣选的人”身上。“有神称他们为义了”(θε?ς ? δικαι?ν),直译作“神,那位称义者”。

【34】谁能定他们的罪呢? 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有基督云云或作“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吗?”

34节是对33节的进一步说明。内容上更清晰、更具体;语气上也更强烈。“谁能定他们的罪呢?”(τ?ς ? κατακριν?ν,直译作:“谁是那定罪者?”),是紧接在“神,(就是)那称义者”之后提出的,意思是,如果神是那位叫罪人称义的神,谁还能站在神的对立面,来定被神称义之人的罪呢?

与“神,(就是)那称义者”(θε?ς ? δικαι?ν)相呼应的是“基督耶稣,(就是)那死者”(Χριστ?ς [?ησο?ς] ? ?ποθαν?ν)。神称罪人为义的基础和理由,就是“基督耶稣,那死者”。对因信被神称义的人来说,十字架已经消除了被定罪的可能性。耶稣基督不但为我们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最叫我们得安慰的是,这位从死里复活的主在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 27节说到圣灵“替圣徒代求”,此处又说到我们的主“替我们代求”。圣灵是住在我们里面为我们代求,基督是在父的右边为我们代求。两个“代求”(?ντυγχ?νει)都是现在时态,表明圣灵和主耶稣在持续地为我们代求。希伯来书7﹕25也讲到基督代信徒“祈求”﹕“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35】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τ?ς ?μ?ς χωρ?σει ?π? τ?ς ?γ?πης το? Χριστο?;)这个问题是紧接着34节中基督的“死”、“复活”与“代求”提出来的:“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这样,“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基督的“死”、“复活”、“代求”,是基督之爱的全部内容。基督的“死”是为我们罪人死(5:8;另参加拉太书1:4),基督的“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4:25),基督的“代求”是为我们这些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能够被拯救到底,能够全然成圣。这表达基督之爱的每一项内容,既然都和我们有着无法切断的生命联系,那么,“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加尔文注意到,保罗问的是“谁”(τ?ς,疑问代词阳性主格,指有位格的存在),但后面跟着的却不是“谁”,而是“什么”(即无位格的事物)。保罗有意将一些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为与我们争战的“战士”(champions),这些“战士”就是要动摇我们信心的不同种类的试探(Calvin, 参冯荫坤卷二776-777)。但保罗的目的也可能是,用“τ?ς”(正如他在31,33和34节中所用的)一词,把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敌对者”(无论是人或事物),都包括在内(Moo,见冯荫坤卷二777)。Cranfield说,这些可能临到基督徒身上的试炼,除了最后一项外,保罗自己全都经历过(氏着卷上620)。事实上,连最后一项,在保罗人生的末了,也经历到了(虽然他写罗马书时只是受到刀剑的威胁)。

“患难”(θλ?ψις):2:9和5:3已出现过这个词。2:9中是指神加给罪人的刑罚;5:3和此处是指神所许可的患难环境。“困苦”(στενοχωρ?α ),本意是狭窄的地方,引申为极度的痛苦与灾难。“逼迫”(διωγμ?ς):此处专指因信仰而受的逼迫。“饥饿”(λιμ?ς):因灾荒、贫穷或其他危险状况而得不到食物。“赤身露体”(γυμν?της):衣不蔽体,比喻贫穷。“赤身露体”也是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祂本来富足,却为我们成为贫穷,离开天上的宝座,取了奴仆的形象,来到人间,没有枕头之地,最后赤身露体被钉在十字架上。“危险”(κ?νδυνος):林后11:26出现8次(“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刀剑”(μ?χαιρα):武器,或执政掌权者用以刑罚的工具。13:4说到执政掌权者“是神的用人”,“不是空空地佩剑”。这里的“刀剑”,也许是指执政掌权者滥用神赐给他的权柄,用刀剑威胁有基督信仰的人。

“基督的爱”是十字架的内涵,是激励信徒为主而活的能力,“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等,只不过是信徒经历十字架能力的环境。环境不能夺去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救恩和属灵福气。

【36】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36节引自诗篇44:22(七十士译本43:23),为了说明上一节。保罗引这节经文的意思是说,难道“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就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吗?Cranfield认为,引用这节经文的作用,在于指出基督徒所面对的患难,并不是新鲜事或出乎意料之外的事,而是历代选民生活的特质(氏着卷上621)。

“终日被杀”是一种整天面对死亡,终日在死的威胁之下或危险之中的状况。“被杀”(θανατο?μεθα)一词为现在式被动态陈述语气第一人称复数,表明门徒面临死亡威胁的持续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被人看作是等待宰杀的羊。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你的缘故”(?νεκεν σο?)。诗篇44:22中“为你的缘故”中的“你”是指神;保罗引文中的“你”,可能是指基督—基督徒愿意为之献身的耶稣基督。但无论是指神或指基督,经文的意义都不会改变。

虽然解经家对诗篇44:22和以赛亚书53:7(“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保罗所引用这节经文的上下文 (罗马书8章)来看,则必须藉助以赛亚书53:6-8才能明白它的意义。主耶稣被杀,是为叫我们这些如羊走迷的人回到主人的家中。回来的“羊”也要学主的样式,为着主的缘故,分享主的苦难, “如果我们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荣耀”(8:17)。主耶稣如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主的门徒也必“终日被杀”,如“将宰的羊”。基督的“必须”(太16:21)会延续到门徒的身上,门徒必须背十字舍己跟从主,为主死,为主活。

【37】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直译:然而在这一切事上,靠着那位爱我们的(主),我们正(不断)赢得最荣耀的胜利!

这节经文开头的“然而”(?λλ?),是语气较为强烈的转折连词(NRS,NIV,NET等将其直接译作“No”;KJV作“Nay”),是37-39节之得胜凯歌的第一个音符。在我们成圣的道路上,纵然有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并且会为主和福音的缘故,终日面对死亡,如等待宰杀的羔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就是那位为我们钉十字架、为我们复活、为我们在神的右边代求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得胜有余”(?περνικ?μεν,是?περνικ?ω的现在式主动态陈述语气第一人称复数):正在持续地赢得最荣耀的胜利。从消极的方面说,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等因素,不能叫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从积极方面说,我们靠着那爱我们的主,可以胜过一切试炼与敌视我们信仰与生命的环境。基督徒的得胜,以基督十字架的得胜为基础,是十字架的得胜。

【38】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

【39】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自18节保罗用过“我想”(λογ?ζομαι)之后,直到38节就没有再用过单数第一人称的代词或动词;此处(38节),为了支持35-37节中因信心而有的得胜的宣告(35节虽然用的是修辞性的疑问句,但显然也是宣告),他开始用“我深信”(π?πεισμαι)这种主观层面的信心以及由这种信心所带来的经历,来证明任何东西都不能把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的宣告,及我们正赢得荣耀之胜利的宣告,都是真实的,确凿无疑的,不可动摇的。

在38-39节中,保罗列举出10项因素:死、生、天使、掌权的、有能的、现在的事、将来的事、高处的、低处的、别的受造之物。综合这10种因素,保罗的意思是:不论是人的整个存在(生、死)、灵界的权势(天使、执政的、有能的)、时间(现在的事、将来的事)和空间(高处、低处),或是任何其他势力,都不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参冯荫坤卷二795)。这些因素构成了多维度的“十字架环境”,使我们可以经历基督十字架的大能,应对每天所面临的各种环境的挑战,并靠着在基督里的上帝之爱,持续地赢得最荣耀的胜利。

35节提到“基督的爱”(τ?ς ?γ?πης το? Χριστο?),这一节又说到“神的爱”( τ?ς ?γ?πης το? θεο?),15﹕30 也提到“圣灵的爱”(τ?ς ?γ?πης το? πνε?ματος)。神的爱,基督的爱,圣灵的爱,是同一种爱。“圣灵的爱”就是神将祂在基督里的爱,藉圣灵浇灌在我们心里的那种爱(见5﹕5)。神是爱的本体,藉基督的十字架受死显明;圣灵是将神的本体之爱借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施行出来的那一位。

“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τ?ς ?ν Χριστ? ?ησο? τ? κυρ?? ?μ?ν),作为“神的爱”的同位语,修饰“神的爱”,限定“神的爱”的范围。也解释了35节“基督的爱”的含义:基督的爱就是神借着基督所显明的爱。神的爱不在基督之外。

在为本章(罗第8章)的内容作结论时,我们必须再一次提到本文开头提到的话。 “因信得生”的生命,是一个活在圣灵中的生命。活在圣灵中的生命,是被圣灵释放、被圣灵引导、受圣灵帮助、被圣灵保守在神的爱里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得胜的生命。诚如Leon Morris总结的那样,罗马书第8章是圣灵引导我们“在基督里”唱出的凯歌:从第1节的no condemnation(不再定罪),到最后一节(39节)的no separation(不能分离),在这二者之间是no defeat(不可战胜)。

参考书目
1.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五,詹正义编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90.
2. C. E. B. Cranfield,《罗马书注释》(上),潘秋松译,华神出版社,2006.
3. 冯荫坤《罗马书注释》卷二,校园书房出版社,2003.
4. Douglas Moo,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96.
5. Leon Morris,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88.
6. BDAG,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Thir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7. B-D-F,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8. J. H. Thayer,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