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运是一道独特风景和世界奇观,被称作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移动。春运特指为适应春节期间因为探亲旅游、学生放假、民众返乡等人群大量流动而启动的交通运输机制。
2018年的春运从2月1日开始启动,至3月12日结束,历时40天。保守估计2018年春运期间的客运总量不会少于30亿人次。虽然相关部门加班加点,但春运期间的车票仍然是一票难求。早前媒体报道,一个绿化工大叔跑了六趟火车站买不到春节回家的车票,急得跪地大哭。
春节是传统节日,又是最大的节日,人们都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是产生春运独特现象的根本原因。
思乡是人之共有的情愫,于是有马思聪的《思乡曲》,有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其实,在旧约圣经的诗篇中早就有描述乡愁的诗句:“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诗137:1;5-6)
余光中的《乡愁》,愁的是离别,悲的是永别。说到离别,让人情不自禁想起李叔同的《送别》那哀婉凄切的诗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代才子李叔同最后选择剃度出家,大概也是深感人间别离之苦,寻找超脱之道。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他的出家,给自己两任妻子和他的儿女带来怎样凄凉别离的苦楚。
但神当初为人预备的,并不是别离和永诀,乃是永远的生命和永恒的团聚。“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3:11)
人为什么会思乡呢?因为人在世上都“是客旅,是寄居的,…… 要找一个家乡,……一个更美的家乡。”(来11:13-16)
人生在世,都是客旅、是寄居的。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十几年,然后到外地读书十来年,毕业后,在一个城市工作三五年,再到另一个城市工作七八年;等到有一天终于安定下来,定居在某个地方十几二十年,如此这样漂泊下来,一生的年日也就差不多了。哪里是真正的家呢?
所以,春节的归家,是人们急切寻找那个真正永恒家乡的预演。
那么,如何能够得着那永生的生命?如何可以回到那个永恒的家乡?
春节的另一个习俗给人提供一条线索——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对联,表示辞旧迎新,增添喜庆气氛。
我们过春节贴对联,很像以色列人过逾越节的情景。
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隶四百年,埃及法老王奴役辖制他们,令他们做苦工。以色列百姓向神呼求,神就打发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但法老不让以色列人离开,于是神便向埃及降了十灾。其中最后一灾是杀长子之灾。从法老到婢女,所有的长子以及头生的牲畜,都要被杀死。
但神却为以色列民安排了一个躲避灾殃的方法。神藉摩西、亚伦晓谕以色列人说,“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这血要在你们所住的房屋上作记号,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出12:6-7;13)
以色列人涂在门框和门楣上羔羊的血,成为一个记号,当灭命的天使经过的时候,一看见门框上的血就越过去(Passover),不击杀这一家的长子。这就是以色列人逾越节(Passover)的来历。
可以想像,当一个埃及人听到这样的信息,如果他们惧怕神(正如神降雹灾时有埃及所行的,出9:20),就杀了羊羔,将羔羊血涂在自己家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这人虽是埃及人,他家的长子也必得存活不会被杀;相反,如果一个以色列人听到这话,却偏不相信,不杀羊羔把羔羊血涂在门框和门楣上,他虽是以色列人,他家的长子也必被杀。
一个家庭的长子是否被杀,只取决于一个条件:他是否将羔羊血涂在自家的门框和门楣上。
春节门框和门楣上的新对联,有点像以色列人逾越节时门框和门楣上的羔羊血。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3:23;6:23)
耶稣基督是神的羔羊,祂在十字架上舍身流血,成就赦罪永生的救恩,使一切相信祂的人,罪得赦免,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因此,是否有主耶稣神羔羊之血的遮盖,是一个人罪得赦免、重生得救、获得永生的唯一条件。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启11:16)
过年盼回家,引导我们羡慕在天上那个更美的家乡;
除夕人团圆,启示我们渴望在天父那里永恒的团聚。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1-3)
愿你有一个蒙神赐福的新年!
作者任运生,文章原刊于《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